无尘车间的压差控制和缓冲间设置是确保洁净环境稳定、防止污染交叉的关键措施。以下是具体实施方案:
压差梯度原则
洁净度等级越高,压差越大:通常相邻洁净区压差维持在 5-15Pa(如C级对D级保持+10Pa)。
气流方向:从高压(高洁净区)流向低压(低洁净区或非洁净区),如走廊→功能间→缓冲间→外界。
控制手段
风量平衡:通过调节送风、回风、排风量维持压差(如增加送风或减少回风可提高室内正压)。
压差传感器+自动调节:实时监测并联动空调系统(AHU)动态调整风阀开度。
物理措施:在门缝等处安装气密封条,减少漏风。
特殊情况处理
产尘房间(如粉碎间):需保持负压(如-5Pa),并单独排风,防止粉尘扩散。
生物安全区域:压差梯度需符合生物安全等级要求(如BSL-2实验室需-20Pa)。
功能设计
气闸作用:缓冲间应设互锁门(一次仅开启一扇),避免两侧区域直接连通。
压差过渡:缓冲间压力应介于两侧区域之间(如洁净区+15Pa→缓冲间+10Pa→非洁净区0Pa)。
结构要求
尺寸:至少满足1-2人操作(建议1.5m×2m以上),避免设备搬运阻碍。
洁净等级:与高洁净侧同级或低一级(如主车间为ISO 5级,缓冲间可为ISO 6级)。
设施配置:可增设洗手、更衣或风淋装置(如A/B级无菌区需风淋室)。
动态管理
压差监控:安装压差表并设置报警阈值(如压差<5Pa时报警)。
清洁程序:定期消毒,避免缓冲间成为污染积聚区。
验证测试:通过烟雾流型测试、压差扫描确认气流方向及压差梯度。
定期检查:每月校准压差传感器,检查门密封性及风阀动作响应。
口服固体制剂车间:
压差链:内包间(+15Pa)→缓冲间(+10Pa)→走廊(+5Pa)→一般区。
缓冲间配置:双门互锁、风淋、压差显示仪。
通过以上措施,可有效控制交叉污染,符合GMP/ISO 14644等法规要求。